做好语言文字标准化工作,为信息时代的中国贡献力量
——在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
李宇明
2008-11-10
这次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工作会议的宗旨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语言生活为目标,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符合语言文字规律、符合语言文字工作规律的语言文字规范观,努力推进语言文字标准的制定和施行工作。会议主要有两大任务:一是树立新世纪的语言文字规范观,二是研究语言文字标准的制定和施行工作。
今天我讲三个问题:一、信息时代呼唤系统的语言文字标准;二、语言文字规范的宏观体系;三、努力做好语言文字标准化工作。
一、信息时代呼唤系统的语言文字标准
(一)新形势对语言文字标准化的新要求
我们处在一个新时代,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这些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语言文字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其中也包含着对语言文字标准化工作的要求。
1.教育大普及、媒体大普及和信息技术产品大普及。语言文字是教学的主要载体、媒体的主要载体、信息技术产品的主要载体,这三个“大普及”都要求它们的主要载体——语言文字必须规范化、标准化。
2.国家的“标准战略”。标准在国家改革开放中的作用相当于“第三海关”。第一海关是物理形态的现实海关;第二海关是质量检查。通过对入关货物的质量检查来保护国家和公民的正当权益。但是质量检查需要有标准,特别需要有自己的标准。如果没有自己的标准,只能按照别人的标准进行检查,也就等于海关敞开着大门。所以必须建立合乎国际要求又能保护本国权益的标准,标准具有第三海关的意义。语言文字标准与很多工业产品的质量有关系,与很多产品的说明书、文字标示等更有关系,通过制定科学的语言文字标准来保护我们的市场,保护我们的产品、保护我们的公民利益,是当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新任务。
3.虚拟世界。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发展,人类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又延伸出一个虚拟世界。语言文字标准是语言文字信息化的保障,语言文字信息化又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础,因此,正如语言文字是现实世界文化的基石一样,语言文字标准是虚拟世界文化的基石。
(二)语言文字标准化工作的概况
过去经常讲的是语言文字规范,语言文字标准是语言文字规范的一部分,也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升华。1955年全国现代汉语规范化会议及其之后,国家对普通话给出了较为明确的定义: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那时有了“标准音”的概念。1986年1月,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大会召开,国家语委提出要实现文字的标准化,即“四定”:定量、定形、定音、定序。之后,语言文字标准及语言文字标准化的理念,逐渐得到社会认同,并不断深化。
1.工作思路。随着国家信息化事业的发展,国家语委设立了专司语言文字标准化和信息化的工作机构。在多年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标准化、信息化的工作思路:以信息化为主线,以语言文字标准制定为核心,以评测认证为抓手,以语言工程建设和科学研究为基础。工作目标是,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争取建成服务于国家信息化的多民族语言文字的坚实平台,建成满足社会基本需求的语言文字标准体系,促进社会语言生活的和谐。
根据这一工作思路,为了达成这些工作目标,教育部、国家语委2002年在武汉召开了信息时代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工作会议;2003年组建了语言文字应用评测认证中心;2004年7月在青岛召开了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工作会议,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六个分会和部分标准研究项目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2005年5月,在北京召开了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工作会议;2006年在新疆召开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会议;2007年,支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分标委在云南召开了民族语言文字标准化工作会。自2002年以来,年年都部署语言文字标准化工作,体现了“以信息化为主线,以语言文字标准制定为核心”的工作思路。
2.存在的不足。通过多次会议,使我们逐渐认识到语言文字标准化工作还有很多不足。第一,没有形成新时期的语言文字规范观。第二,在语言文字应用领域,特别是信息化领域,语言文字的标准不能满足需要。尤其是在中华语言文字的国际标准制定方面,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主动权。第三,已经制定和发布的标准缺乏系统性。第四,标准制定周期过长,修订不及时。原因之一是有些标准制定起来确实困难。比如《规范汉字表》,已经研制八年了。为什么一个标准制定周期那么长?有很多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对语言文字的重大问题把握不够。比如汉字要不要继续简化?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一对多的问题要不要解决?异体字淘汰不淘汰?制定《规范汉字表》最为艰难的地方是怎么把握汉字的命运。现在,《规范汉字表》研制已经完成,研制组的基本意见是:字表以外的字,原则上不再简化,汉字简化的路子到此截止;姓氏人名、地名、科技术语命名或更名,基本上使用表内字;字表恢复了一些当用的异体字。第五,语言文字标准制定前的基础研究薄弱。第六,没有形成制定语言文字标准的专门队伍。
2.已有举措。依照上述工作思路,为弥补以上讲到的不足,国家语委在标准建设方面主要采取了建章立制、组建队伍、建设工程、宣传普及等四个方面的举措。比如在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研制审定发布方面,国家语委设立了严格的程序,用程序保证标准的计划、立项、鉴定、审批等的科学性(见下图)。
再如,在机构建设上,从2003年11月到2004年11月,用整整一年的时间,建立了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六个分会。(见下图)
二、语言文字规范的宏观体系
语言文字标准化工作必须统筹协调。怎样统筹协调地做好语言文字标准化工作,是需要研究的大课题,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要从宏观上认识语言文字的规范体系。认识这一宏观体系,有利于看清标准在这一体系中的地位,同时也便于探讨怎样配合标准建设全面地做好语言文字规范工作。
(一)不成文规范和成文规范
理论上说,语言文字规范是语言文字规律的体现。制定语言文字规范,就是用文字表述已经发现的语言文字规律。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就是推动语言文字规律充分发挥作用的社会工作。语言文字规律可以细分为:1、语言文字本身的结构规律,如语音、语汇、语法、文字等子系统的构造规律;2、语言文字的使用规律,比如数字在书面语中的写法,地名中专名、通名的外语翻译问题,都涉及语言文字的使用规律;3、语言文字的发展演变规律。
这些规律被感知了,就成了规范。规范有成文和不成文之分。多数语言文字规范都是不成文的,是在语言文字使用过程中自然“习得”的。比如:“阅读”、“读”和“报纸”、“报”可能有“阅读报纸”、“读报纸”、“读报”、“阅读报”四种组合,其中“阅读报”不能说而其他三种组合成立,这不是语义问题,而是节律问题。汉语不大喜欢双音节动词带单音节宾语。这种规律没人告诉我们,是我们从小在父母的臂弯里念儿歌学到的,是“小老鼠,爬灯台,偷油吃,下不来”等等儿歌格律对我们的影响。这样的规范是不成文的,不是老师教给我们的,是在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获得的。
成文的规范不会自然产生,它的出现是社会语言规划的结果。表现了社会对语言生活的干预和为健康语言生活所进行的努力。成文规范是对不成文规范的认识成果,是对不成文规范的理性加工。成文规范一般都要通过学习的途径才能掌握。
很显然,远古时期基本上都是不成文规范。随着历史的进展,成文规范才逐渐出现。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在各个领域大量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需要及时建立各种语言文字规范,成文规范于是大量涌现。所以就某种意义讲,成文规范大量涌现跟语言文字进入工业产品有关系。这个时候,我们把制定的很多语言文字规范称为标准,语言文字标准化工作逐渐提上日程。
语言文字本身的成文规范较多,语言文字应用的成文规范比较少。在语言文字的各个子系统里,文字和语音是最容易做成文规范,词汇次之,其他的子系统成文规范少。所以,真正能够做“硬规范”的,基本上是语音和文字。这次发给诸位的《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就是一个引导性的规范。
在教育、大众传媒、印刷出版、信息通讯等领域,语言文字的成文规范比较多,其他领域的成文规范较少,比如在教育领域有常用词表,有教材等。特别是在信息通讯领域,需要有很多君子协定,需要建立较多的语言文字标准。
(二)成文规范体系
成文规范包括四类:1.规范文件。就是国家制定的语言文字规范和标准,也包括有关行业制定的标准和地方制定的地方标准。规范文件中有的是语言文字标准,有的达不到标准的级别,是一般规范性质的。2.辞书,特别是语文辞书。3.语文教科书。把语文教科书纳入到成文规范中,是因为语文教科书在语言文字规律的传授上具有重要作用。4.优秀的文学作品。普通话的定义中有一句话,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为语法规范。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典范的白话文著作,是语言学习的样板。顺便提出,现在很多文学作品用词用句很不讲究,失去了语言样板的功能。
有了大的规范体系的概念,做语言文字工作就能够全面统筹。当然,这四种规范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规范文件直接规定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是标准化工作的基本依据。辞书和教科书用自己的方式阐释规范文件,在不适于制定规范文件的领域,它们还起着补充规范的作用。文学作品蕴含规范,树立样板。
(三)规范效力
任何规范都有效力。规范效力包括三个方面:规范范围;规范时效;规范力度。有一些规范是广适性的,适合全社会,比如标点符号用法,汉语拼音正词法等。有一些是受限性的,比如2001年2月发布的《汉语拼音方案的通用键盘表示规范》。
规范效力还可以从它是什么样的标准来看。标准可以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等等。标准有强制性的,必须执行;有推荐性的,这些标准经常带有“草案”、“初稿”、“试用”、“试行”等字样,语言文字标准多是推荐性的。《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A卷是引导性的规范,充分照顾了语言文字规范应有的弹性,符合语言文字规律和语言文字标准的制定规律。《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A卷的出版,标志着三级效力规范体系的完成,反映了标准建设兼顾语言管理和语言服务的理念。
规范效力有时会因一定权威机构的文件而改变。比如某推荐性的语言文字标准被某行业主管部门作为产品检验标准,那么该标准在某类产品生产中就具有了强制性。所以规范效力除了文件本身规定之外,可以通过权威机构的规定而改变。
三、努力做好语言文字标准化工作
国家语委正在制定2020年语言文字工作的中长期规划,其中也包括制定语言文字标准化工作的中长期规划。制定规划不仅要考虑现状和能力,更要考虑国家发展的需要。在这方面需要探讨标准建设的新体制、新机制,例如,语言文字标准的制定逐渐要由政府制定变为政府主导,语言文字的工业标准鼓励以企业为主。要加强学科建设,特别是人才培养,希望语言文字标准化内容能够进课堂,在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应用语言学等课程里有所反映。
(一)地方语委与标准化工作
这次把地方语委同志请来,想跟大家一块研究地方语委如何参与标准化工作的问题。我想到的有以下几点:
1.标准的宣传与施行。地方语委在语言文字标准的宣传和实施方面,可以也应该发挥更大作用。各地出版了不少有关语言文字标准的普及读物,也有利用网页做标准的宣传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社会作用。普通话水平测试、城市语言文字评估和示范校建设等工作,也对语言文字标准起到了宣传普及作用。要进一步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可以考虑全国统一规划,各地举其所长,合作编纂系列的宣传、解读语言文字标准的精品。
2.在法规等文件中正确引用标准。各地都陆续制定了或正筹备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实施条例,或是出台了一些行政规定。各地都注意在条例或规定中引用语言文字标准,用法的形式来宣传、施行语言文字标准。值得注意的是,标准引用应当正确、合适,并有与时俱进的问题。个别地方引用的语言文字标准,有不全面、不权威等瑕疵,需要更正充实。
3.积极参与标准的征求意见工作。语言文字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在初步完稿后,都要广泛征求意见,地方语委在标准的征求意见工作中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甚至可以考虑建立若干长期的意见征求点。
4.参与标准的制定工作。现在,一些省(市、区)制定或正在制定一些地方标准,比如民族地区制定的一些标准,一些省市制定的中餐菜谱的英文翻译、路名标牌的外语使用、公共场所英文使用等标准。这说明,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就会提出语言文字标准的要求。当然,地方标准制定是很严肃的,防止弄成阎锡山的“窄轨铁路”。地方标准的制定要符合当今理念,要有生长性,将来能够成长为国家标准。但是就语言文字来说,地方标准也不宜多。地方语委可以组织当地专家承担国家标准的研制任务。
(二)新世纪的语言文字规范观
做好语言文字工作,当前的关键问题是树立新世纪的语言文字规范观。现在虽然还说不清楚新世纪的语言文字规范观具体什么样,但是有几个大的方面是应该考虑的。现代意义上的语言文字工作,已经有100多年的传统,就是从1949年算起,也有近60年的基础。我们必须尊重历史,今天是从历史走来的,但是我们更要面向未来认真梳理语言文字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我国的很多领域都经受过改革开放的洗礼,比如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但是语言文字工作接受改革开放的洗礼是不充分的,它应当在新世纪认认真真接受一次科学发展观的洗礼。希望各地语委、各位专家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解放思想,研究问题,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建立新世纪的语言文字规范观。
1.处理好四种关系。新世纪的语言文字规范观,应能够指导人们科学处理四种关系:母语和外语的关系;民族语言之间的关系,包括民族语言与国家通用语言的关系;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简化字与繁体字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显然不是“一极化”的,要一方不要另一方。不是只要母语,不要外语;不是只要普通话,不要方言;不是只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不是只要简化字,不要繁体字。关键是把握好工作的度,使其和谐共处,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相辅相成。这就需要工作智慧。
2.面向信息化。新世纪的语言文字规范观,必须面对信息化的问题。现在的语言文字工作,甚至包括所有的工作,如果不考虑信息化的问题,一定不会有先进的工作态势。信息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为国家信息化构筑坚实的语言文字平台。当前,信息化的语言文字平台,我国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还相当有限,这严重影响着高新科技给国家带来的经济效益,影响着我国的信息化进度和信息安全。我们必须用中国的语言文字标准和语言文字处理技术,为国家信息化构筑起坚实的语言文字平台。其二,信息化为人类建构起了虚拟世界,虚拟世界有虚拟世界的语言生活。我们对现实语言生活的管理有较多的经验和办法,但对虚拟世界的语言生活,比如网络世界的火星文、新词语、新表达等,我们还不怎么了解,不清楚怎么去“管理”它。虚拟世界的语言生活又影响现实世界的语言生活,而且这种影响越来越强烈,以至于网络语言成了丰富现代汉语词汇的重要渠道。当然,网络上一些奇奇怪怪的新词语,乍看不怎么顺眼,事实上,不管是从哪里产生的新词语,都会给人以这样的感觉。虚拟世界的语言生活是时代提出的语言文字工作的新课题,要用宽容的心态看待它,不能用简单化的办法对待它。
3.文化的传承与创造。新世纪的语言文字规范观,要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创造。中国人从未像今天这样,把文化提到如此高的层次来看。曾几何时,我们把传统文化看作压在民族身上的沉重封建包袱,急于甩掉而安心。而今,文化被看成综合国力的一部分,传承文化、借鉴文化、创造文化,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成了时代的热门话题。语言文字工作同文化结合,工作起来就有神韵,就受社会欢迎。这些年,社会很多人都在议论繁体字问题,讨论方言问题,问题的提出有深刻的文化背景。国家语委近年大声呼吁珍爱中华语言资源,并谋划建设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工作,去年十月十日在江苏省开始试点,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与支持。“语言资源”是新时代语言规划学的重要概念,对于构建和谐语言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4.中华语言走向世界。新世纪的语言文字规范观,必须考虑中华语言走向世界的大形势。中国走向世界,必然带动中华语言走向世界。中华语言走向世界,必须处理三个问题:其一,大陆的普通话和港澳话、台湾“国语”、海外华语之间的关系。过去都认为普通话是标准的,海外华语不标准。这种看法影响了海外华人的语言自信心,影响到华族子弟的母语传承。现在有些学者提出建立“大华语”的概念,把“大华语”定义为“以普通话为核心的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语”,很有意义。其二,汉语国际教育。在汉语国际教育中,既要注意一般人的汉语学习,还要重点培养汉学家,一个汉学家往往能带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同时,还要重视建立相关的标准,掌握国际教育的主导权。其三,中华语言走向世界,不仅是汉语走向世界,一些少数民族语言也在走向世界,如藏语、维吾尔语、蒙古语、满语等,都有国际教育的市场。要编写教材,培训教师,开设班级,掌握这些语言国际教育的主导权。
同志们:标准是语言文字工作的基础,标准化工作是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核心,是语言文字的基础性工作,必须重视标准的制定、宣传和执行。在管理工作中,要善于通过标准来开展语言文字工作,要逐渐从人治走向法制,法制的具体体现之一就是语言文字标准。要善于用语言文字标准调节社会语言生活。
这次会议正式提出了新世纪的语言观、语言文字规范观和语言文字工作观的问题。希望大家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把握形势,解放思想,惟陈务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世纪的语言观、语言文字规范观和语言文字工作观,为和谐语言生活的构建作出贡献,为信息化的中国的发展作出贡献!
谢谢诸位!